
多所高校密集获批 202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聚焦战略领域技术突破
发布时间:2025/11/26 10:49:00近日,科技部 2025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个重点专项立项结果陆续公布,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密集官宣获批项目。这些项目覆盖能源材料、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生物安全、医疗卫生等关键领域,总经费超数亿元,彰显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核心作用,为相关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能源材料领域,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团队牵头的 “高比容煤基硬碳钠电池负极材料” 项目表现亮眼。该项目入选 “颠覆性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获 2000 万元总经费支持。针对钠离子电池负极硬碳材料成本高、性能低的行业瓶颈,团队创新采用高分子交联剂调控的一步碳化工艺,以煤炭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煤基硬碳材料,相关核心技术已获 5 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产品性能通过 CNAS 三方检测认证,此前还在 2024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斩获优胜奖。项目成果将为钠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升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助力新能源产业降本增效。
农业领域成为高校立项的重点方向。华中农业大学此次牵头获批 4 项农业领域重大项目,总经费达 6526 万元,涵盖玉米耐涝遗传基础研究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两大专项。其中,“玉米耐涝适应性遗传基础及共性调控机制” 项目将构建多维精准鉴定体系,解析耐涝分子调控枢纽,破解耐涝种质匮乏、育种技术不足等难题;3 个动物疫病专项则分别聚焦非洲猪瘟病毒机制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防控,通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为畜牧养殖业安全发展筑牢技术屏障。据悉,该校 “十四五” 期间已累计牵头获批 3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持续领跑农业领域科技创新。
国际合作专项中,青岛高校表现突出。青岛理工大学苗吉军教授团队牵头的《中白滨海低碳混凝土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获国拨经费 200 万元,将围绕 “一带一路” 倡议和 “双碳” 目标,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联合研发纳米改性高温抑爆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建立极端灾害下结构性能演化理论。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团队申报的《高端子午线轮胎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获批政府间国际合作旗舰项目,获 500 万元国拨经费支持,将从结构设计、配方研发等四大领域攻关轮胎共性技术,推动产品规模化应用,该项目考核标准与资助额度均高于同专项一般项目,标志着学校国际联合科研水平实现新跨越。
生物安全与民生领域也涌现出一批重点项目。贵阳学院牵头的 “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获总经费 2556 万元,成为贵州省首 个生物安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填补了当地该领域国 家级重大项目空白。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教授团队的 “精神分裂症脑体互作关键致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聚焦常见多发病防治,为精神疾病诊疗提供新路径。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 “长江经济带铜基材料产业集聚区无废产业链构建” 项目,总经费达 6577 万元,将助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此外,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庆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也纷纷斩获立项,项目涵盖环境技术转移、传统艺术智能服务、数学基础研究、脑机接口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大连民族大学实现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零的突破”,汕头大学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展现了不同类型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差异化优势。
据悉,2025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启动农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政府间国际合作、生物安全等多个重点专项,后续还将有更多立项结果公布。这些高校牵头的项目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产业瓶颈和民生痛点,通过产学研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展技术攻关,预计将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端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