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逐渐向好居民评价总体不高

发布时间:2015/5/5 9:32:00

食品安全逐渐向好居民评价总体不高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全面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与发展变化情况、食品安全与支撑体系建设现状,以及2011年我国食品安全的年度关注等内容。
  一、人源性因素成首要风险点
  因为食品具有生鲜性、易腐性、加工特异性、流通高要求性等特点,导致在供应链体系的若干环节都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这也是世界各国食品安全事件都时有发生的根源。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防控这些风险。
  我国的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与发达国家既有共同的成因,但在性质上又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国际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环境污染及食物链污染所致,多是非人为因素故意污染,然而在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生产经营主体不当行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已有的食品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等一系列人源性因素造成的。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指出,人为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非法使用化学添加物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成为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主体。
  这种风险的由来,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农业和食品行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我国,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90%以上是小企业,食品流通环节中个体工商户占据了主体的地位,“这让食品安全风险难以预见,甚至防不胜防”。因此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二、食品安全逐渐向好 居民评价总体不高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对我国2006年至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总值呈持续下降的态势,由2006年的0.864下降到2011年的0.408(食品安全风险度的阈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风险度越高;越接近0,表示风险度越低),进入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相对安全区。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走势是“总体稳定,逐步向好”。那么,我国一般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感受和判断又如何呢?
  为此研究团队在12个省区市的城乡进行了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00余份。总体来看,城乡受访者对所在地区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并不乐观。
  根据调查显示,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是安全和不安全的都为不到30%,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表示“一般”的比例却高达40%以上,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三、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任重道远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认为,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任重道远,应该根据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有针对性地进行。目前,城乡居民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添加剂滥用与非食用物质的恶意添加、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残留超标、细菌与有害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由此看来,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犯罪行为,并将食品监管与执法力量延伸到农村,将成为政府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