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为仪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4/28 14:16:00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为仪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于近日正式落地实施。作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第四版顶层设计文件,该《指南》以“标准先行”为核心战略,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仪器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世界一体化提供了系统性政策支撑和行动路径。
政策背景:标准引领制造强国建设
《指南》的发布是对《“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深化落实,也是响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的具体举措。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正经历从局部突破向系统重构的关键跃迁,技术复杂度攀升与产业链协同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指南》通过优化标准体系框架、填补技术融合空白,为破解仪器行业“卡脖子”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政策抓手。
截至2025年4月,我国已累计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472项、国际标准50余项,支持建设135个标准应用试点项目,覆盖智能工厂、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为仪器行业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核心内容:三大创新方向赋能仪器行业
1. 技术融合:加速智能化升级
《指南》首次将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列为标准布局重点。例如,新增“智能感知与控制装备”标准模块,明确传感器、仪器仪表的数据感知、交互与安全性要求,推动国产仪器向高精度、自适应方向升级。同时,通过ISO/IEC 11971数据交换标准、ISO 17865设备安全规范等国际标准转化,助力企业突破核心部件技术壁垒。
2. 行业细化: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针对轻工、化工、医疗等细分领域,《指南》首次制定场景化标准体系,如化工行业在线检测仪器、医疗基因检测设备的数据安全与算法优化要求。这一举措将推动仪器企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提供适配行业需求的“标准+解决方案”一体化服务。
3. 生态协同: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网络
《指南》提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例如,通过135个标准应用试点项目,促进计量测试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园区资源共享,加速量子芯片、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仪器领域的成果转化。
行业影响:标准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技术竞争力提升:通过功能安全、可靠性评价等标准,推动国产仪器在基因测序、环境监测等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据《2024年中国智能仪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智能仪器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2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5%。
国际合作深化:《指南》强调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企业参与ISO/IEC标准制定。目前,我国在工业通信、数据安全等领域已发布50余项国际标准,为国产仪器进入世界供应链提供技术背书。
风险防控强化:新增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多维度标准,为企业筑起安全防线。例如,医疗仪器企业需通过ISO/IEC 27701构建数据隐私管理体系,以应对世界市场合规要求。
专家观点:标准体系奠定新质生产力根基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郝玉成指出:“《指南》以‘场景牵引’加速新技术落地,例如智能在线检测、工艺数字化设计等典型场景的标准应用指引,将推动仪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于美梅强调:“标准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根基,通过固化‘灯塔工厂’等优秀实践,中国仪器行业有望在世界智能制造中发挥示范作用。”
未来展望:迈向世界价值链高端
根据《指南》目标,到2026年将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并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在仪器领域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下一步将强化标准宣贯、加快试点推广,推动智能制造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渗透。
随着《指南》的落地实施,我国仪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