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设备
价格:电议
地区:山东省 枣庄市
电 话:86-632-5865838
手 机:86-13791404599
传 真:86-632-5250838
  的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硝酸纤维素微滤膜商品化。
  1953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Reid等人早提出反渗透海水淡化。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了代高性能的非对称性醋酸纤维素膜,反渗透(RO)首次用于海波及苦咸水淡化。
  1961年美国Hevens公司提出管式膜组件的制造方法。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制造出用于苦咸水淡化的管式反渗透装置。
  1970年开发成功高效芳香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使RO膜性能进一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工业应用的膜用渗透汽化进行醇类等恒沸物脱水。
  20世纪90年代出现低压反渗透复合,为第三代RO膜,膜性能大幅度提高,为RO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反渗透膜的发展史
  1748年 Nollet发现渗透现象。
  1920年建立了稀溶液的完整理论。
  1953年发现醋酸纤维素类具有良好的半透性。
  1960年人类首次制成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
  1970年杜邦公司发明了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器。
  1980年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及其卷式元件问世。
  1990年中压、低压、及超低压高脱盐聚酰胺复合膜进入市场,从而为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998年低污染膜研发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反渗透的应用范围。
  反渗透膜工作原理对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的薄膜称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称之为理想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例如淡水)和浓溶液(例如盐水)分别置于半透膜的两侧时,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而自发地向浓溶液一侧流动,这一现象称为渗透。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即形成一个压差,此压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固有性质,即与浓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一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的流动方向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浓溶液向稀溶液一侧流动,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是一种在压力驱动下,借助于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的分离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的提纯与浓缩,其中普遍的应用实例便是在水处理工艺中,用反渗透技术将原水中的无机离子、细菌、病毒、有机物及胶体等杂质去除,以获得高质量的纯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