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起痕试验仪的工作原理说明

发布时间:2025-10-15 15:40

  漏电起痕试验仪(也称为耐漏电起痕指数测试仪,简称PTI测试仪)主要用于评估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和污染条件下的表面抗漏电起痕能力。它通过模拟在电气设备中,绝缘材料表面因污染物(如灰尘、湿气)导致的局部放电和碳化过程,来测定材料的相对耐漏电起痕性能。其工作原理如下:
  1.施加电压与污染液滴:
  测试时,将待测的绝缘材料样品水平放置在仪器上。在样品表面的两个相邻电极(通常是铂金电极,呈45°角斜面接触)之间,以恒定速率(通常为每30秒一滴)滴加标准污染液(一般是0.1%的氯化铵水溶液)。同时,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一个规定的交流或直流试验电压。
  2.形成导电通路:
  污染液滴落于样品表面,起初是绝缘的。但随着液滴积累并受电场作用,水分逐渐蒸发,留下导电的盐分残留物。在电场作用下,这些残留物可能在电极间形成微弱的导电通路,产生小电流。
  3.局部放电与发热:
  当有微小电流流过时,会在局部区域产生热量。如果热量足够大,会使材料表面发生热分解或碳化,形成黑色的碳化路径(即“起痕”)。
  4.电弧与跟踪发展:
  随着碳化路径的扩展,其导电性增强,导致电流增大,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局部放电或电弧。电弧进一步烧蚀材料表面,使碳化路径不断延伸,最终可能在两电极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导电的碳化通道,造成短路。
  5.判定终点:
  试验持续进行,直到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即判定为“失效”:
  在规定时间内(如50滴内),电流超过预设阈值(例如60mA),表明已形成有效导电通路。
  电极间发生持续电弧或火焰。
  碳化路径蔓延至规定距离(如25mm)。记录此时的电压、滴数或时间。
  6.结果评价:
  根据材料在不同电压下抵抗起痕的能力,可确定其耐漏电起痕指数(Proof Tracking Index,PTI)或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CTI)。CTI是指在50滴污染液下,材料未发生失效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值(单位:V)。
  总结来说,漏电起痕试验仪的工作原理是:在电极间施加电压的同时,持续滴加电解质溶液,模拟绝缘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表面劣化过程,通过观察是否形成导电碳化路径来评估材料的抗电痕化能力。

上一篇:泥位计的工作原理
下一篇:污泥界面仪的工作原理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