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关税对等提升至125% 关税战浸入终局世界商品如何寻求出路?

发布时间:2025/4/16 17:58:00

中国财政部4月12日正式宣布,自美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全面对等提升至125%,以回应美国4月10日对中国输美商品实施的同等幅度加税。双方新关税措施均于今日生效,标志着自2018年启动的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最高烈度博弈阶段。这场世界两大经济体间的“关税战”已对国际贸易规则、产业链布局和商品价格体系造成深远冲击。

螺旋式升级:从贸易摩擦到全面“脱钩”

自2018年首轮互征25%关税以来,中美关税战历经七轮博弈,税率在2025年突破历史极值。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测算,125%的税率将直接导致中美双边商品贸易量骤降80%,涉及金额逾5000亿美元。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农产品、汽车及中国消费电子、机械设备等核心品类。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在美国终端售价已飙升至9.5万美元,较本土产品溢价超60%,市场竞争力几近归零。

世界供应链正经历“地震式调整”。苹果公司于本周紧急启动“双链计划”,将iPhone主板生产从郑州富士康转移至印度泰米尔纳德邦;越南海防市则迎来三星、佳能等企业的产能扩张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此次关税升级或使2025年世界贸易增速从预期的3.2%跌至-1.5%,并推高通胀率1.8个百分点。

image.png

世界商品的“绕道生存法则”

在125%关税壁垒下,国际贸易参与者正通过三大路径寻求突围:

转口贸易的灰色繁荣
东南亚与墨西哥成为关键枢纽。中国商品经越南贴牌后,以“东盟原产地”身份享受对美10%的优惠税率;墨西哥北部工业带则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仅为美国1/3),承接中国半成品加工并出口美国。据墨西哥经济部数据,2025年一季度其对美出口额同比激增47%,其中约35%为“中国—墨西哥—美国”的转口贸易。

市场多元化与盟友博弈
中国加速向“一带一路”沿线倾斜,中俄能源结算人民币占比突破92%,中欧电动车关税谈判重启;美国则面临盟友体系松动——欧盟虽口头支持对华强硬,却将自身工业品关税下调至8%,以争夺中国退出的市场份额。WTO前总干事阿泽维多指出:“世界贸易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但各国对‘安全’的定义充满矛盾。”

企业的“分裂式生存”
消费电子巨头通过品牌溢价消化成本(如某头部手机品牌涨价15%仍维持70%北美市占率);中小厂商则冒险采用“灰色清关”,将小件商品拆分为邮政包裹避税。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世界企业因供应链重组产生的额外成本已达年均4300亿美元。

结构性冲击:通胀、碎片化与效率损失

关税战的“副作用”已蔓延至民生领域。美国超市出现囤货潮,牛肉、电子产品价格单周跳涨12%;中国制造业PMI则跌至48.3,创34个月新低。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 多边体系瓦解:WTO争端解决机制因中美互相否决法官任命陷入瘫痪,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美墨加协定)加速取代世界规则;

· 技术脱钩深化: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禁运清单新增12类产品,迫使中国企业转向“非美技术链”,世界产业链效率损失预估达15%;

· 货币战风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至7.85,离岸市场波动率创2008年以来新高,加剧新兴市场债务压力。

出路何在?区域化与对话的艰难平衡

面对困局,中国已推出组合政策:人民币适度贬值至7.5-8.0区间、扩大离境退税吸引国际消费、加速RCEP区域产能协作。美国则试图构建“对华关税联盟”,但欧盟、印度等国的消极态度暴露其凝聚力不足。

长期来看,中美贸易额已从2023年的6900亿美元萎缩至不足2000亿美元,世界商品流动格局不可逆地转向区域化。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2026年前亚太、北美、欧洲三大区域内部贸易占比将突破65%。

“关税战没有赢家,但输得最惨的是世界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呼吁重启中美经贸对话。然而,在11月美国大选临近的敏感期,双方短期内恐难实质性妥协。这场“史诗级关税战”的终局,或将由世界其他国家的自救行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