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镁电池电解质技术突破: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推动特种电源革新??

发布时间:2025/4/16 17:53:00

研究背景与行业需求


高温电池作为特种能源技术的核心分支,在航空航天、深空探测、军事装备及地热勘探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锂电池因电解液易燃、高温易分解等问题,难以满足极端环境下的长期稳定供电需求。镁金属凭借高熔点(651°C)、抗枝晶特性及资源丰富等优势,被视为高温电源的理想选择。

然而,高温下电解质稳定性差、镁负极界面副反应频发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应用。

image.png

技术突破:新型聚合物电解质与界面工程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团队,于2025年取得重大进展。研究通过原位交联聚合物电解质(MgB@CGPE)设计,成功攻克高温界面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核心创新点

耐高温电解质材料
以聚环氧氯丙烷为基体,引入双官能团小分子季铵化交联剂,形成具有高热稳定性(耐受30–180°C)和优异机械性能(拉伸强度1.08 MPa,断裂伸长率2924%)的凝胶电解质。其单离子导体特性(镁离子迁移数0.71)显著降低电池极化,提升能量效率。

界面优化机制
季铵根官能团因低LUMO能级优先在镁负极表面分解,形成富含Mg?N?的梯度界面层。该界面层可将镁离子迁移活化能降低50%以上,有效抑制副反应,同时具备自修复能力,确保高温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


全电池性能验证
基于该电解质的Mo?S?//Mg电池在150°C高温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超80%,软包电池通过针刺、挤压等安全测试无热失控,为目前高温镁电池性能的标杆。

应用场景与产业价值

1. 极端环境设备
适用于卫星、深空探测器等温差剧烈环境的电源系统,以及地热井监测传感器等高温场景


2. 高安全性需求领域
军事装备、医疗设备等对电池安全性要求严苛的领域,其自修复特性可降低热失控风险。

3. 工业与车载电子
支持发动机舱内高温区域备用电源,或无人机、重型机械的快速充电系统。

未来展望

研究团队指出,下一步将聚焦电解质的微型化集成多功能扩展,例如结合透明柔性特性开发可穿戴设备电源,或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如卷对卷技术)降低成本。该技术为高温储能领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推动我国在特种电池产业链的世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