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色谱仪采购市场分析:总额近9000万元,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发布时间:2025/4/12 17:29:00

2025年一季度色谱仪采购市场分析:总额近9000万元,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核心数据速览

· 一季度总中标金额:8942.29万元(同比略有下降,结构分化显著)

· 单月最高金额:1月3236.06万元(政府主导采购)

· 国产化亮点:1月离子色谱仪国产占比47.3%,但整体份额仍不足30%

· 政策驱动:农业、医疗及环保领域采购占比提升

image.png

市场表现:总量稳中有降,医疗、农业需求崛起

2025年一季度,全国色谱仪公开采购中标金额合计8942.29万元,同比下降趋势初现,但细分领域呈现结构性增长。分月来看:

1. 1月:金额达3236.06万元,以政府机构采购为主,液相色谱仪占比超80%,进口品牌(安捷伦、赛默飞等)占据绝对优势;

2. 2月:高校成主力(占比87.8%),中标金额2906.23万元,液相与气相色谱仪需求并重;

3. 3月:金额2800万元,环比微降3.6%,但农业、医疗领域采购占比显著上升,如达州市农科院(241万元)和河南省人民医院(89.8万元)项目。

竞争格局:进口主导高端,国产聚焦性价比

· 国际品牌:安捷伦、赛默飞、岛津等企业垄断高端市场(占比超80%),典型案例包括清华大学采购安捷伦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33.3万元);

· 国产品牌: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领域实现突破,如1月离子色谱仪国产占比47.3%,但核心部件(如色谱柱)仍依赖进口。

行业趋势: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1. 政策催化:2024年设备更新政策推动采购需求,农业、环保领域成增长点(如达州农科院、湛江生态监测站项目);

2. 技术升级:高灵敏度(检测限0.1ppm)、智能化(芯片追踪色谱柱寿命)成主流要求,多机联用技术(如顶空-质谱联用)受高端市场青睐;

3. 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偏好进口设备,中西部更倾向国产(如四川、辽宁采购国产占比超40%)。

未来展望:国产替代需突破“卡脖子”环节

短期来看,2025年二季度将迎来高校暑期采购季及环保监测招标窗口,市场或现回暖。长期挑战在于:

· 技术瓶颈:国产设备需攻克色谱柱、检测器等核心部件技术;

· 替代路径:从海关、环保等政策敏感领域切入,逐步向医疗、科研市场渗透。

专家点评
“一季度数据反映出国产色谱仪在细分赛道的韧性,但高端市场突破仍需时间。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将是关键。”——某行业分析师

编辑建议

· 高校及科研机构可关注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

· 医疗机构需平衡进口设备精度与国产服务响应速度;

· 供应商应加强联用技术研发,贴合环保、医疗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