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外资股比放开

发布时间:2017/7/14 8:27:00

动力电池外资股比放开

聚焦新能源汽车,关注全行业动态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热点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上最吸引资本注意力的行业之一,并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上市公司赚业绩的重要项目之一。

中国正逐步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松绑。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透露,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将于近期正式发布,放开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确认被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合资方式已经可以奇台,外资企业可以自己撸袖子“单干”。

外资施压自主品牌

《目录》修订稿中,明确表明了能量型动力电池属于“自由状态”,没有特殊限制,意味着外资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能量型动力电池的独资生产。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动力电池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也引来各方觊觎。然而,随着股比放开,在动力电池领域更具竞争力的外资企业进入,很可能将施压国内车企。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外资企业也积极在中国布局,分别建有南京、西安、大连合资工厂,还有传闻称,博世也对动力电池“蠢蠢欲动”,要在中国青岛建工厂。

尽管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大多自主电池企业处于成长期,一定时间来发展,国内企业正在研究石墨稀材料与三元锂进行结合,如果研发成功,动力电池的续驶里程、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都将有较大提高,但现在仍需要的是时间。

外资企业已经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虎视眈眈”,一旦彻底放开,在短时间内,市场份额肯定将会被外资企业掠夺一大部分。同时如果放开后,外资进入动力电池准入目录,扶持自主品牌的补贴上再一丢失,届时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将会是巨大的。

划重点:“80亿瓦时”是门槛

提高动力电池入门门槛,其实早在2012年便显露出了苗头。根据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要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留给企业们剩下的时间已经只有两年多。

但新版规范条件的出台,仍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业内人士讨论最多的,无疑就是80亿瓦时(即8GWH,为此前要求的40倍)的产能要求。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也从最早的几十家增加到2016年的300多家。而这些新增的动力电池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其它领域转行而来,存在技术实力薄弱,人才积累匮乏等问题。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着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安全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并呈现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现象。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中,能够达到新版规范条件目标的企业也是寥寥。按照这一标准,国内仅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的产能达到要求,国轩高科在今年才勉强达到8GWH的产能要求。同时天津力神、比克电池、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将在2020年前达到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