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3-5家国家质检中心

发布时间:2017/4/6 11:24:00

日前,国家认监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具体来说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物联网、安防、汽车联网产品等产品。围绕工业强基,推动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开展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整合相关资源,组建检测联盟,引导相关检测制度、标准、服务及机构走出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设3-5家国家质检中心。

  此外,通知中还专门指出要增强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能力。具体来说,围绕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按照综合型和型两种类型、和地方级两个层面,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创建认可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示范区。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完成CCC、有机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数据“云桥”服务功能的开发建设,探索有机产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加强与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共享开发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在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探索制定采信认可结果的鼓励性政策,进一步加强刑事技术、机动车安检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提高相关领域治理水平。

详细内容如下:

贯彻落实《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行动计划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和全国认可工作会议的部署,为贯彻落实《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2017年工作重点,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认可强国目标,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严守安全底线,拉升质量高线,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

  (一)深化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建设。紧贴人民群众对中高端食品的消费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健全完善与各部门、地方政府的协作配合机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公共平台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共同促进“三同”食品扩大影响,走入千家万户。年内累计征求12000家出口食品企业需求,重点帮扶企业超过1000家,帮助“三同”企业与线上线下商务交易平台“无缝”对接,商务交易平台与“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加快“三同”产品国内销售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三同”监管数据互换和监管工作联动,推动培育一批“三同”企业、品牌,“三同”上线企业增加500家,“三同”食品销量突破100亿元。

(二)大力推进绿色产品、标识体系整合。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体系的意见》任务落实。及时制定《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发布绿色产品标识,严格规定对绿色产品机构、实验室的能力要求。聚焦人民群众“吃、穿、住、用、行”,发布首批试点产品目录。加快推动绿色产品标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健全绿色市场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绿色产品结果在财税政策中采信。

  (三)推出高端品质服务。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构为主体,采取多种模式,开发智能家电、汽车联网产品、洁净玩具、蜂蜜等一批消费品、食品农产品高端品质。支持各地方结合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组织开展活动,着力推动浙江制造、深圳标准、上海品质等一批区域性高端品质品牌建设。

  二、助推各行业质量提升

  (四)强化各行业质量管理基础。加强管理体系创新,探索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分级和增值审核试点。在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国防等行业推行“ISO9001通用要求+行业特定要求”模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业适用性。着力提升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管理体系覆盖率。推动住建领域检验检测联盟统一标识、统一规则、统一管理、统一采信,开展联盟标识。研究推动整合管理体系、追溯管理体系以及能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可持续性管理等新型管理体系,探索在新能源车辆及充电储能设备、公路铁路桥梁钢结构、综合运输设备互联互通性、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金融支付产品等产品或领域建立认可制度,加强建筑装修、门窗、防水等领域国家产品质检中心规划建设,助力提升相关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五)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物联网、安防、汽车联网产品等产品。围绕工业强基,推动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开展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整合相关资源,组建检测联盟,引导相关检测制度、标准、服务及机构走出去。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设3-5家国家质检中心。推进北斗卫星导航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制度。探索建立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标识制度,加强与保险、“三包”召回等制度的紧密衔接。

  (六)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坚持创新为先,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服务共性技术研究及制度建立实施。推动养老、教育、旅游、医疗保健、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认可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中医药保健、体育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金融、金融信息安全等认可创新型制度或项目。

  三、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七)保障食品农产品供给质量。采取措施扩大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覆盖面,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加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生产规范,促进食品农产品向绿色化和中高端发展。发挥进口注册在进口食品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创新境外源头监管手段。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际互认,显著提升国内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食品农产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果品、茶叶、蜂产品等重点行业,研究采用认可方式促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建设。

  (八)支持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加强跨部门合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水利行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探索在气象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认可工作。继续推进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年内增加10家以上示范创建区。

 四、加快改革创新发展

  (九)推进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减优化强制性、准入类制度,公开各项国家统一推行制度的目录和准入条件,以玩具、电子电器为试点开展强制性产品目录改革,加快推进国家质检中心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环境。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向产品管理模式转变的准备工作。以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和过程管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向业务全领域、监管全过程覆盖,带动认可监管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探索建立基于信用、风险的从业机构分类监管模式,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

  (十)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参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从业机构的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入高端智库资源作为有效补充。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探索建立创新引导基金和创新孵化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建立创新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自愿性制度设计,深入实施支持自愿性发展相关政策,加快推动自愿性领域创新步伐。加强部门合作,共同推动检验检测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十一)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重点。紧贴国家战略要求和市场发展需求部署年度科技创新工作重点。继续深化NQI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认可强国评价指标研究等一批创新成果,突破支撑贸易便利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信息安全评价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形成服务、绿色产品等一批行业标准,并在“互联网+认可”等方面加快研究进展。支持从业面对市场需求以及新技术、新业态要求开展自主创新。

 五、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

  (十三)全面推进多边合作与互认。继续强化认可检验检测国际组织管理,开展国际组织任职有效性评估、国际组织人才库建设、国际组织进展情况年报以及新国际组织跟踪。继续推进多边互认,调整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技术机构加入政策,扩大国际多边互认体系国内从业机构队伍;组织完成IECEx领域服务扩项申请、IECQ领域LED项目推广以及IECRE领域技术机构对外推荐工作;与经合组织继续对GLP/MAD保持对话和技术交流。着力通过承办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中国认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指导IECEx国际研讨会承办工作,积极策划2018年IECRE年会、2019年IEC大会筹备工作。

  (十四)实施“中国,联通世界”工程。深入落实《共同推动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开展认可国际交流培训与援外项目,推进“一带一路”认可国际合作机制化。突破互认技术瓶颈,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加大我国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支持措施研究力度。积极参与国家自贸区谈判,推进认可检验检测国际互认。

  六、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十五)加快检验检测产业化发展。支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支持国有从业机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从业机构向提供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以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发展,并在行政审批、规则备案、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制定相应鼓励措施。进一步完善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统计制度。针对低端服务供给过剩、高端服务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开展检验检测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从业机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从业机构能力评价、品牌评价活动,分行业、分领域树立标杆,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类别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机构品牌。

  (十六)增强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能力。围绕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按照综合型和型两种类型、和地方级两个层面,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创建认可检验检测综合服务示范区。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完成CCC、有机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数据“云桥”服务功能的开发建设,探索有机产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加强与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共享开发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在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探索制定采信认可结果的鼓励性政策,进一步加强刑事技术、机动车安检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提高相关领域治理水平。

  (十七)推进“互联网+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建立智慧型认可检验检测。探索开发全样本分析、检测云、远程审核和在线监测等新业态新模式,在信息安全、物联网产品、电商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互联网+认可检验检测业务”试点。推动机构行政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系统上线运行,逐步建立完善“互联网+监管”模式。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启动全国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互联网+公共服务”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