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ELISA试剂盒检测因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5/12/16 11:29:00

ELISA试剂盒实验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由于ELISA方法灵敏,特异性强不需要特殊设备,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测定。但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其操作中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如标本的影响!上海沪鼎为大家解读ELISA检测的影响因素。
标本的影响
    溶血标本及混有红细胞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易产生假阳性。可能是溶血血清中含有过氧化酶物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在洗涤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洗脱,它可使H2O2释放出原生态氧(O),从而催化底物四甲基联苯胺生成可溶性的有色物质,即显蓝色,产生假阳性[2]。所以严重溶血标本禁用。
    标本受细菌污染。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因此,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同溶血标本一样,亦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
    标本保存不当。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造成假阳性;为克服上述干扰,测定的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 d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

    塑料试管能吸附抗原物质,样本久置在塑料管内会使样本内抗原含量下降造成假阴性。使用真空采血管;并使用非抗凝标本,肝素抗凝血浆会增加OD值,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

    标本凝固不全。 在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使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