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发布时间:2017/12/29 10:06:0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琼 肖中仁):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污染防治”列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会议指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今年秋冬季节,中国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入冬之后的天气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蓝天白云成了主流。这样的感受也出现在了中国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的微信朋友圈:“有朋友写到,今年(天津的)沙窝萝卜因为雾霾减少,阳光充足,萝卜好卖了;也有朋友写到,今年空气净化器卖不出去了,滞销了。”

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的一种变化。截至目前,12月北京空气率高达71%,优良率达8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大幅下降。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简称“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大气十条”的考核目标能够圆满完成。刘友宾说:“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目前,经过们分析认为,根据目前的数据,以及未来三天空气形式的研判,今年我们可以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生动体现。正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阐述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在外界看来,雾霾是民生的痛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污染的代名词。而实际上,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从污染治理规律和近几年实践来看,在中短期治霾可以取得明显进展,水污染、突然污染则更是一种持久战,当然这两个方面并不是不用力了,各地区面临的突出污染问题不同,中央要求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制定方案,到2020年使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对调整运输结构的部署,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格局已经开始形成:“通过中央环保督察的倒逼作用,应该说一些地方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污染物的减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未来的三年需要再接再厉,在工业污染物的减排方面,包括在错峰生产的科学性方面。地方政府在未来必须继续加大产业转型的力度,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工业结构。”

所提到的中央环保督察正是近两年来让环保“长上牙齿”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开始在河北展开试点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实现在31个省(市区)的全覆盖,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问责党政领导干部超过1.8万人。这其中,很多省(市区)被严厉地点名,比如黑龙江省秸秆禁烧不力,海南省盲目开发房地产毁了生态,长白山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等等。随着信息公开和整改落实的推进,警示和震慑效应不断释放。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表示,环保督察决不能一阵风:“信息公开做的很具体,要求地方的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落实情况等都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制度设计上就是不达目的绝不松手的制度性安排,绝不能把督察变成‘一阵风’。”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提法,更进一步释放出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号。杨伟民表示,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一是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二是要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绿水青山的修复之中。为此必须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