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话题“土壤疾病”如何治理

发布时间:2015/4/21 12:03:00

流行话题“土壤疾病”如何治理
前言
“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太重要了,不仅仅关系到粮食安全,整个生态环境都跟土壤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说,土壤直接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就是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保护的关注。
土壤保护是周健民今年两会环保聚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土壤保护和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保护的提案。
针对土壤污染,周健民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施治,以解决“土壤病”。
 
 
家底不清
土壤污染的问题是家底不清,同时多部门管理造成职责交叉、界限不清,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在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土壤一旦被污染,“菜篮子”、“米袋子”也会受到威胁。
如今,世世代代为我们提供食物的土地却生“病”了,深受各种污染的折磨。经多年累积,我国土壤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已经凸显,因污染导致的诸如镉大米、砷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时常见诸网络和报端,增加了公众对土壤污染的担忧。正如有的政协委员所言,即使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也已不再是远离公众视野的话题。
 
 
一如往年,今年全国两会上,土壤污染防治依然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据了解,目前不少民主党派已经提交了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和加强土壤保护的提案。如,致公党中央、民建中央和农工党中央分别提交了《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的提案》、《关于加快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提案》和《关于切实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管的提案》。
 
 
谈到土壤污染,周健民忧心忡忡地说:“我觉得问题是家底不清,我国到底有多少土壤被污染?污染的程度怎么样?这些问题目前都不是很清楚。”
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总的超标率为16.1%。
 
 
对此,周健民表示,公报公布的土壤污染超标率是指点位超标率,这与面积超标率是不一样的。
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其中评价为一等至三等的优良耕地仅占总面积的27.3%,而评价为四等至十等的中等及劣质耕地的占比为72.7%。
同时,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门,如国土资源、农业、环保、工业等,存在部门职责交叉、界限不清的问题。
 
 
“10年前我就建议国家进行土壤普查,但由于工程浩大,至今未开展。”周健民表示,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摸清家底,现在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调查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这会造成混乱。据他介绍,现在科研人员使用的数据,大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实际上这30多年来是我国土壤变化的时期,反而没有很详细的数据。”周健民说,这也是他一直倡导要进行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原因。
 
 
不仅全国两会,在地方两会上,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保护也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重点。
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董元华说,去年国家首次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仅有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但污染范围、地点、污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并不翔实。他呼吁,土壤污染应该得到重视,并且希望能够像公布PM2.5浓度一样,公布土壤污染信息。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书芬表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区的土壤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土壤病”等问题已经显现。
 
 
问题显现
金属矿开采区、城郊垃圾堆放区、有机肥使用多的地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大型排污企业周围等,是土壤污染多发区域
周健民表示,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总体上还是呈现一种局部污染的态势,其中有些地方是因为土壤背景值本身就比较高。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是土壤酸化,提高了重金属的活性。
土壤污染的加剧除了自然因素外,更多是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导致。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就清楚地表明,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周健民告诉记者,金属矿开采区、城郊垃圾堆放区、有机肥使用多的地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大型排污企业周围等是土壤污染多发区域。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唐瑾一直关注我国“三农”问题,全国两会前夕她还专门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调研。据介绍,她曾利用各种机会,对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受污染的土地主要有三大类型: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有机物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最普遍、最严重的。
“人们常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就是安全健康食品。” 唐瑾说,如果土壤被污染了,即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也不可能长出人们想要的安全食品。
周健民表示,现在公众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使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是健康的。其实不然,要依情况而定,主要应看有机肥的来源,像国外对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的来源是有限制的。而目前我国畜禽饲料成分非常复杂,有的饲料里甚至含有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因此,盲目使用有机肥有时甚至比化肥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
 
 
建言献策
俗话说“寸土难移”,同样道理,要让每一寸污染土地恢复如初,也颇费时日及人力财力,有些污染一旦发生甚至不可逆转。而与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相比,农田污染成因更复杂、影响面更广、治理更难。
对此,有政协委员表示,目前防治大气污染的“雷声”很大,“雨点”也很大,防治土壤污染也需要这样的力度。如果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并付诸防治行动,我们将会为此付出沉重而昂贵的代价——人体健康的严重损害和治理成本的巨大投入。
周健民表示,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评价指标中某些限值制定并不合理。
“据我所知,有些指标定得偏高,比如镉,如果把我们的标准拿到英国去,英国的土壤镉污染超标率甚至会比我国更高。”周健民说,当然,标准定得高没有问题,但过高就会脱离实际。未来要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加强研究,科学区分不同土壤类型与不同污染成因,进而修订标准。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要有法可依,这是诸多委员的共识,在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保护的提案中,几乎都提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
土壤污染底数不清,是影响各地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国经济、技术等条件都比过去强,因此,周健民建议,应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每一片土壤的污染状况,建立全国土壤污染数字化档案,统一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和保护。
周健民还特别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紧张,要合理地利用,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可以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边利用边修复。
 
 
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全社会土壤保护意识。“公众真正了解了土壤状况,就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能够有防范意识,同时也不至于对土壤污染过分恐慌。”周健民说。
另外,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多数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旦被污染,治理代价甚至比水、空气污染治理更大。周健民表示,土壤污染防治始终都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还有委员建议,我国对土壤环境应按照污染程度采取“分级、分类、分区”方式管理,实行“防、控、治”三位一体的策略;建立土壤污染惩戒制度,将土壤污染治理量化为地方官员考核指标;以设立土壤修复基金的方式,保障土壤污染得到及时治理修复,依法追究污染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