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识天 趋利避灾

发布时间:2017/3/24 8:43:00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七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观云识天”,以突出表现云在天气气候预测和水循环中的巨大作用。确定这一主题,彰显出世界气象组织及各个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的理念,即通过加深公众对云的认知来了解天气气候现象,提升防灾避险意识。

  人们对天气的感知与云密不可分,大多数天气现象如雨、雪、雹、雷电等都与云密切相关。对于公众而言,认识云是开启科学认知天气气候、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与防灾减灾能力的一扇大门;对于领域,认识云对准确预报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掌握可用水资源情况等意义深远。

  通过“观云识天”预知天气变化、趋利避灾,古已有之,今更胜昔。在我国,“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早已深入人心,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云图,其中的多数图文都符合现代气象观测学基本原理。1896年,世界气象组织首次出版《国际云图集》。今年世界气象日之际,全面修订的2017年新版《国际云图集》将首次主要以在线数字化形式面世,为气象工作者和气象爱好者更科学地观云识天提供便捷参考。从古至今,人们为了解云、认识云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意味着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的不断提升。

  放眼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以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为代表的现代气象观测手段提供了包括云在内的丰富的观测数据,成为各国气象部门研究天气、气候,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领导下,我国气象部门不断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历程中,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整体实力尤其是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当前,我国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4%,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在“十二五”期间提高30%,2016年12月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代表了当今气象卫星水平,静止气象卫星“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已形成。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更加准确地“观云识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可靠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呈现出强降水增加、区域性干旱增加、台风增强等特点,极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趋势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全面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关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百姓生产生活,关乎国计民生,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与解决的时代命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天气、气候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维护气候安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神圣使命。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观云识天”能力,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综合立体精细监测,既要做好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加强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又要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的监测预测及影响评估;大力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风险区划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道防线;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公共气象服务理念,着力以用户与需求为中心改善气象服务供给,做好面向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工作,全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泛开展气象科普,促进全社会提升对各类天气气候现象的科学认识,激发公众了解天气、走近科学的兴趣,增强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