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SV30来判断污泥解体

发布时间:2023/3/15 10:19:00

【社区案例】sv30怎样观察?咋判断污泥解体?

污泥解体主要征兆是泥水分离沉淀时,出现上清液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水质随着“跑泥”的产生开始变差的污泥异常现象。sv30观察时,上清液浑浊,可以从肉眼看出有悬浮颗粒,有大有小。

一、污泥解体的概念

由于实际运行的时候有三个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这里笔者先给大家普及三个概念:污泥解体、污泥中毒、污泥膨胀。

1、污泥解体

泥水分离沉淀时,出现上清液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水质随着“跑泥”的产生开始变差的污泥异常现象。

特点:上清液浑浊,SVI不太高,做SV30的时候,可以从肉眼看出有悬浮颗粒,有大有小。镜检时,可以看见污泥散开不集中,在污泥间隙中内看见少量或大量细小絮体。运行时,二沉池(滗水器)很容易发生絮体性跑泥现象,从而影响出水水质。

2、污泥中毒

由于污水中含有重金属、杀菌剂、有机物污染物(如苯、氰化物)、高浓度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污泥活性下降,影响处理污水的水质。虽然也是造成污泥解体的原因之一,但有必要与污泥解体区别对待。

特点:不同程度、不同污染物的中毒现象都不一样,有的上清液浑浊,有的SVI很高。但和污泥解体以及污泥膨胀的一样,而会使二沉池(滗水器)出现较严重的跑泥现象。(笔者在“污托邦社区”的另一篇文章里有关于次钠引起的污泥中毒详解,欢迎读者翻阅。)

3、污泥膨胀

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SVI值不断升高,不能在二沉池内进行正常的泥水分离,二沉池的污泥面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污泥流失,使曝气池中的MLSS浓度过度降低,从而破坏正常工艺运行的污泥。

特点:上清液界面比较清晰,SVI很高,二沉池(滗水器)大范围跑泥。严重时,出水浑浊,严重影响水质。

二、污泥解体的判定

由于这三种污泥异常的状态中,二沉池(滗水器)同样都出现跑泥现象,我们从肉眼观察是非常难判定到底是哪一种异常现象。我们除了测定污泥浓度、有机物含量等方法去判定,还可以通过观察出水情况和SV30沉淀情况等方法去判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微生物镜像去确定。这里重点讲讲镜像,并附图说明!

1、污泥解体、污泥中毒、污泥膨胀的差别。

(1)污泥解体时,污泥颗粒会变得松散,有小或中等颗粒的污泥在污泥间隙中,严重时饱满的污泥颗粒会全部分解。

(2)污泥中毒。污泥中毒首先会使大颗粒污泥发生解体,使污泥浓度迅速下降,也会出现雷同污泥解体的情况。不同的是污泥中毒后,原生后生生物会迅速减少,严重时会将丝状菌裸露出来。

(3)丝状菌膨胀。丝状菌膨胀时污泥颗粒还是比较饱满,但丝状菌的“触手”会越出污泥颗粒,形成支撑,从而使污泥不容易沉淀。

2、污泥解体的情况分析。

这里污泥解体的状况分成了,轻微、中度、严重三个水平。

(1)轻微。污泥颗粒大而完整且连续。但间隙中含有少量的污泥颗粒,这些污泥颗粒是形成上清液浑浊的原因之一。(2)中度。较大污泥颗粒还能保持完整,但此时的污泥已经不再是连续状态,间隙中细小的污泥颗粒开始增多。(3)严重。没有完整的大污泥颗粒,取而代之的是中小的污泥颗粒无序的排列着,污泥相当松散。

3、污泥解体时容易出现的微生物镜像。

(1)吸管虫、锤吸虫、太阳虫。污泥趋向解体前后直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2)摩门虫、壳居虫、杯居虫。处理环境过了良好期,可能会带有局部的解体。

(3)变形虫(少量)。解体正在进行时会出现(即使少量,也代表污泥正在解体。)(4)轮虫(大量)。絮体解絮后会大量出现,部分轮虫好动,本身对污泥具有一定的破坏力。(5)鼬虫。一般是低负荷解体时出现的比较多。污泥解体发生时比轮虫更容易观察到。(6)鬃毛虫。有解体气味开始到解体发生时会出现,一般混杂在污泥里。

(7)前管虫。低负荷解体初期会大量出现。一般从游泳方式上去确定。

(8)游仆虫。停留时间长或解体时会出现。楯纤虫。污水处理良好或良好到解体时会出现。

累枝虫、盖纤虫、漫游虫等也会在污泥解体时出现,而同时在日常正常运行中也经常出现,指示性并不强。此外,沟滴虫、袋鞭虫、内管虫、旋口虫等虽然也是指向污泥解体,但其个体较小且游动性极强,不易观测。这里对这些虫不做过多介绍。

三、污泥解体的原因

污泥解体外部原因一般有五种:

1、过氧化

顾名思义,溶解氧DO控制的过高,进水有机物迅速被分解,部分污泥开始自我氧化,分解,从而使污泥变得松散,出水变浑浊。

2、低负荷,高停留时间

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参数产生差异,由于实际运行时进水负荷过低,池子设计的过大等等原因,导致食微比低于正常值太多,污泥开始解体。

3、中毒

污泥中毒种类很多,前面也有介绍。轻度污泥的中毒和普通的解体现象差不多,有时没有办法分辨。

4、进水水质、水量不稳定

进水水量水质忽高忽低,导致DO、PH、温度等因子急速变化,导致污泥抱团能力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发生解体。

5、机械搅拌

(例如,射流曝气)实际运行的机械搅拌力过大,导致污泥沉淀变差。这种造成污泥解体的可能性比较少,一般不做为考虑。

另外,污泥老化越严重解体越容易出现,这是污泥解体的内因。

四、污泥解体的解决办法

污泥解体后不需要惊慌,因为从运行的层面来说,大约有一半的污水处理厂(站)都会遇见不同程度污泥解体现象。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及时发现并给与措施,都不会对出水产生太大的影响。

一般我们可以按“辨、稳、治、恢”四步走。

首先,是“辨”,辨别污泥解体的原因。根据化验数据和镜检确定污泥解体至主要原因,排除其他原因。

其次,是“稳”,稳定出水情况、确保达标。不管什么原因的污泥解体,首先是将解体产生的后果降低,在可控的范围内。一般情况可以用PAC、PAM、PAFC等药剂进行混凝或絮凝,较少二沉池跑泥对出水的影响。(尽量减少使用量,以免污泥成为这些药剂的“瘾君子”。)

然后,是“治”,根据具体原因,对症下药的治理。(a)过氧化。较少曝气量(不能低于2,否则丝状菌膨胀就更麻烦了),有条件的可以间歇性曝气。(b)低负荷。投加适量碳源(有循环的投厌氧、没循环的投好氧。)目前笔者和朋友们做过几个测试,一般投加量是每天50mg/L的葡萄糖就能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为了方便大家计算,投加葡萄糖等于“好氧池容/20“(kg/天)。(c)中毒。查明源头减少中毒源进入,严重时需要换泥。(d)进水不稳定。利用调节池稳定进水,减少波动。(e)机械搅拌。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搅拌时间,或调节到适当的搅拌频率。

当然这些原因不一定就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管齐下,这样有助于污泥解体的治理。

最后,是“恢”,恢复正常生产。有人会问既然通过上面有效的措施已经治理好了污泥解体,为什么还要多一个恢复阶段。其实这个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恢复期没有做到药量控制、进水控制、曝气控制等等,很容易会死灰复燃。可以这么说恢复阶段才是我们治理“污泥解体”的重点。如何掌握这个平衡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摸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