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在环境监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布时间:2017/7/7 15:12:00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市场关注的亮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激增至260亿美元,物联网将使经济增长1.9万亿美元。环境监测行业作为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其光鲜的外表下,更应该挖掘内在价值。
环保问题突出,变革驱动快速发展
据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中国前500的城市中,只有不足1%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标准,其中7个中国城市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据2013年中国地理调研估计,90%的中国城市地表水遭到污染,其中三分之二属于严重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中的大多数环境指标,包括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水污染都没有能够圆满完成。环境状况引发了一系列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发育迟缓等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面对严峻的环保压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总量控制”转变,由“局部污染源局部治理”向“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污染治理,监测先行,作为环保产业链最上端的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一是空气质量监测将向覆盖更广泛区域,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是“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
三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四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
物联网技术加速产业链整合
对整套环境监测系统而言,主要由环境监测仪器、数据传输网络、系统平台和分析应用等构成,下游市场则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个领域,从行业分布来看一是政府的
环境监测站
,一是造纸、石化、电力、钢铁等重点排污企业。
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即将监测仪器通过传输网络与系统平台相连,该平台通常能实现以下功能:
一.结合WebGIS,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访问;
二.系统能实现特定的数据采集与管理要求;
三.能实现综合报警管理等。针对上述需求,传统环境监测企业纷纷展开产业链整合,在以前单纯的监测设备产品线上扩展系统平台等涉及信息化的产品。
从2014年年报分析,部分公司通过参股软件企业的方式加强自身系统平台建设能力;对于二类企业,主要通过组建团队、联合软件企业和平台外包三种方式实现系统平台能力。
要实时观察,更要提前预警
通过设备+网络+平台的整套系统,物联网技术为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有力保证。如果仅仅想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得更准备的感知、更互联的网络,那么这是对这项技术给予我们资源的浪费。同时,环境监测不光需要事中观察的千里眼,也需要事后处理的方案,更需要事前预警的算命先生。后者则不是物联网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入挖掘建立在其之上的大数据和数据模型。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或者实现跨系统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规范、有效;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应用,建立相对应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制定解决方案和预警方案。
针对上述描述,有个较为经典的:国内某地一监测点时常出现PM2.5超标报警,主管部门百思不得其解,寻求环境监测服务提供商解决,该公司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该监测点位于一处交通信号灯旁,当出现一定量拥堵的时候,汽车尾气大量排放造成PM2.5超标。同时该公司进一步分析,造成拥堵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该处红灯时间长达90秒,通过与交通数据交叉分析,建议将红灯时间调整为60秒,至此解决PM2.5超标问题。
大多新兴技术诞生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泡沫期和争议期,面对这样的过程,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保守不前,固执的批评其一无是处;另一个极端是云里来雾里绕,将其吹捧的天花烂坠。前者通常是工业领域的守成人士,后者往往为创投圈子的东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