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如何平息垃圾焚烧持续性“高温”?
发布时间:2016/7/25 18:29:00由于担忧垃圾焚烧带来的环境隐患,近年,垃圾焚烧项目因周边群众反对而被叫停的时有发生。邻避之困的产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没有根除病症的良药?
视点:如何平息垃圾焚烧持续性“高温”?
太阳热情如火,高温天气来袭。与此同时,垃圾焚烧引发的持续“高温”逐渐演变成了“高烧”,迟迟不退。要问这高温有多高,一组数据告诉你:
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网范围内涉及垃圾焚烧厂的新闻约有1620篇,微博约23628条,微信文章约1079篇,论坛约336篇主题帖,中东部及沿海地区为集中爆发区域。
有关垃圾焚烧引发的“高温”舆论,有正面也有反面。当然,正常情况下,如果是正面消息,一般不会有这样的热度,所以,“邻避效应”为代表的话题成为主要议论的对象。
提到“邻避”一词,出现的太过频繁,有些人似乎已经麻木,但当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家门口或后院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可不行:Not In My Back Yard!
目前垃圾集中处理的方法无外乎两种:垃圾焚烧,垃圾填埋。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对土壤水和空气等造成持续性污染等,填埋作为“最古老”的方式,已然即将遭遇淘汰。二选一,非此即彼,垃圾焚烧效果高、占地小等优势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不二。
既然垃圾焚烧这么好,能够高效率解决垃圾问题,打破垃圾围城的困境,给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保障,缘何总会遭遇抵制?是垃圾焚烧技术没有达到标准,还是民众不理智太盲目?或者,还有其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秘密?
“只要锅炉温度达标,我们的垃圾焚烧排放,完够达到欧盟的标准。”国内如是说。针对垃圾焚烧遭遇的大范围抵制,各大均出面辟谣,表示我国垃圾焚烧技术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对周边民众不会造成影响。不可否认,垃圾焚烧技术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技术高低与否和邻避困境之间,仍存有几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超标严重。7月6日,芜湖生态中心、自然之友联合发布《23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信息公开与污染物排放》指出,全国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普遍存在超标行为,浙江、福建两省季度的在线监测数据超标达数千次。
近年来,企业在环境监控设施与数据上“动手脚”,屡禁不止,屡见不鲜,几乎刮起了一阵环保数据弄虚造假的邪风。尽管国家不断打击、通报、重罚,但“违法成本低”让企业仍旧愿意“铤而走险”。如此大环境下,技术高低沦为摆设。
盲目建设。国家提倡垃圾焚烧,地方布局垃圾焚烧,但过度布局及完全依赖垃圾焚烧的思路,让垃圾焚烧建设进入“大跃进”式的发展。2012年至2016年2月,短短四年时间,全国垃圾焚烧厂的数量从122座增加至231座,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多则滥,如此大跃进式的盲目建设,必然导致垃圾焚烧厂的产能过剩,前端分类、企业达标运行、后端监管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如此一来,垃圾焚烧厂非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污染元凶。
低价竞争。如上所说,垃圾焚烧厂建设成为国家力推的对象,垃圾焚烧行业所带来的利润将是可以预见的,社会民间资本的涌入同样可以理解,但在资本大肆入侵中,恶性竞争浮现并愈演愈烈,使得垃圾焚烧项目处理费价格屡破低价纪录。
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干不出好项目。企业低价中标之后,能否保证垃圾焚烧项目的健康稳定运营,都是莫大的问题。据业内透露,不少企业之所以愿意低价中标,更加看重的是环保设施的经济效益,譬如处理费收取及发电收益等。劣币一旦驱逐良币,市场混乱在所难免。这就导致垃圾焚烧项目陷入“要么提价,要么造假”的二元悖论。
信息不明。恶性竞争消耗民众的信任,引发民众焦虑,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进一步加剧民众的抵制心里。“静悄悄公开”“突然公开”“先斩后奏”等方式饱受诟病,最近的仙桃垃圾焚烧厂事件便是如此。是顺从民意还是强行推进,政府同样陷入尴尬境地。
不公开的处于一片漆黑,公开的问题百出,如此,民众对身边的垃圾焚烧厂很难不产生芥蒂之心。没有严格的法规、科学的监测和政府的严格执法,并让民众接受并清楚地看清垃圾焚烧厂运行情况,恐怕,邻避困境这个病,永远也治不好。
结语
焚烧技术达到标准,运营企业守信守法,信息公开到位……如若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的充分充足,让民众意识到,垃圾焚烧厂并非杀人吃人的“恶魔”,而是可以和睦相处并顺便解决垃圾困境的“天使”,邻避困境自然迎刃而解。只是要达成这样的结果,不是一道命令、一个企业和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而是政府、企业及个人的自觉达成统一,方可迎来烟囱与民众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