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M D3107织物弹性测试仪使用说明书

发布时间:2017/9/28 11:31:00

1.1.范围

1.1.本测试方法是对全部或部分含有弹性纱线的机织物施加一定的张力和伸长后﹐测量织物的伸长﹑织物伸长及织物的回复性能。

1.2.本测试方法主要是用于具有高弹(大于12%)以及在低张力下具有的很好回复性的机织物。

1.3.本测试方法常用两种张力﹕1.35kg(31b.)和1.8kg(41b.)。

1.4.本测试方法不可用于测量ASTM D 5035中的机织物的断裂伸长。

2.试验原理

一定张力作用于弹性织物﹐织物在一定张力作用下伸长﹐织物伸长到指定伸长量﹐织物在去除张力的情况下回复。

2:仪器图片

 

1

 

3:仪器参数:

   1:定长夹具:    6组

   2:定力夹具:    1组

   3:   砝码  :    3LB,4LB

   4:挂杆           1条

4.试样准备

4.1.经纬各三套﹐65x560mm(2.5x22in.),长度方向平行于测试方向。沿着试样的宽度斜对角取样﹐确保样品有代表性。

4.2.如果织物的幅宽大于等于125mm﹐距离布边25mm以上取样。

4.3.如果织物的幅宽小于125mm﹐用织物的整个宽度作为试样。

4.4.确保试样没有折痕﹑褶皱等。处理样品时要避免试样沾油﹑水﹑油脂等。

4.5.将试样拆纱至宽度为50±1mm(2.00±0.05in),拆纱时从试样的两边拆下大致相同数量的纱线。

4.6.从试样的一端32mm处折迭试样﹐并距离折痕大约25mm处缝一缝线。

4.7.将试样放在光滑平面上﹐松驰30min。

5.调湿

5.1.根据ASTM D 1776中的规定﹐在标准大气下调湿﹐并在标准大气下测试。

6.工具准备

6.1.检查测量尺﹑砝码在校准范围内。

7.程序

7.1.小心的处理样品﹐保持其自然状态。在试样的中间部分做至少250±1mm(10±0.05in)的标记。

7.2.给织物施加一定张力后的伸长。

7.2.1.根据相关产品规定或协议要求选择负荷option(1)1.8kg或option(2)1.35kg。如果没有相应的要求﹐可直接选用option(1)1.8kg。

7.2.2.将试样的一端用夹钳固定﹐另一有折痕和缝线端自由悬挂。

7.2.3.测量并记录标记点间的距离﹐至1%或1mm(0.05in.),作为01。

7.2.4.将销钉插入这个折痕圈中﹐将砝码挂在销钉上﹐对试样施加一定的张力。

7.2.5.试样循环3次受力从0到指定的负荷的过程。每个完整循环大约需要5s﹐在规定的负荷状态下大约保持3s。

7.2.6.当试样做第4个循环达到所需的负荷时﹐立即(10s内)测量标记点间的距离记录为A﹐经30±min后再测量标记记录为B﹐到1%.

7.3.施加一定张力的拉伸后增长。

7.3.1.按照6.2完成后取下重物﹐试样在无张力下回复。按照6.3.1.1-6.3.1.5要求或协议规定立即测量标记尺寸。没有要求时用6.3.1.2。

7.3.3.1.立即测量(10s内)记录为C。

7.3.1.2.经30±1s后测量标记﹐记录为D。

7.3.1.3.经30±1min后测量标记﹐记录为E。

7.3.1.4.经1h±1min后测量标记﹐记录为F。

7.3.1.5.经2h±1min后测量标记﹐记录为G。

7.3.6.然后取下测试样品﹐继续测试按照6.2和6.3程序﹐直到3块试样依次测试。

7.4.施加一定张力后织物经一定伸长后的增长。

7.4.1.将另一套试样夹在张力测试仪上﹐测量并记录原始隔距作为02﹐到1%。

7.4.2.用公式2计算得出的试样平均伸长的85%﹐俣持30±1min后﹐记录标记作为H。

7.4.3.经30±1min后﹐下夹头释放试样﹐使其自由悬挂。按照6.4.3.1-6.4.3.4要求或协议规定立即测量标记尺寸。没有要求时用6.4.3.2。

7.4.3.1.经30±1s后测量﹐记录为I。

7.4.3.2.经30±1min后测量﹐记录为J。

7.4.3.3.经1h±1min后测量﹐记录为K。

7.3.3.4.经2h±1min后测量﹐记录为L。

7.4.7.取下测试后样﹐继续测试按照6.4程序﹐直到3块试样依次测试。

8.计算

8.1.如果是用比例尺测量﹐直接谳数至0.1%。否则﹐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结果。

8.1.1.计算织物经一定负荷后的伸长﹐用公式1或者2﹐也可按照规定或协议要求。

织物经一定负荷后10s的伸长﹐%=100X(A-01)/01(1)

织物经一定负荷后30min的伸长﹐%=100X(B-01)/01(2)

8.1.2.计算织物经一定负荷后的增长﹐用公式3﹐也可按照规定或协议要求。

织物经一定负荷伸长后的增长=100X(a-01/01)(3)

注﹕a=C﹑D﹑E﹑F﹑G。

8.1.3.计算织物经一定负荷后的85%增长﹐用公式4﹐也可按照规定或协议要求。

织物经一定伸长后的增长=100X(b-02)/02(4)

注﹕b=I﹑G﹑K﹑L。

8.1.4.由下面的公式5或6计算每个试样的回复性﹐至0.1%。

织物经一定负荷伸长后的增长=100X(y-c)/(y-01)(5)

注﹕c=C﹑D﹑E﹑F﹑G。

注﹕y=A或B。

织物经一定伸长后的伸长回复性=100X(H-d)/(H-02)(6)

注﹕d=I﹑J﹑K﹑L。

8.2.用6.1计算2个试样伸长﹑增长及回复结果的平均值﹐至0.2%。

9.

9.1.所采用的方法﹐试样的描述。

9.2.负荷10s﹑30min后每个试样的伸长以及平均值。

9.3.试样松弛10s﹑30s﹑30min﹑1h﹑2h后每个试样的增长及平均值。

9.4.试样拉伸后30s﹑30min﹑1h﹑2h后每个试样伸长后的增长及平均值。

9.5.试样负荷后或伸长后每个时间间隔每个试样的回复以及平均值。

9.6.标记点的原始距离。

9.7.使用的张力负荷。

9.8.试样伸长后的增长时使用的伸长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