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油膜测厚仪
红外油膜测厚仪是一种利用红外技术测量金属或其他材料表面油膜厚度的仪器。
核心原理
不同物质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具有特征吸收峰。油类有机物(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在特定红外波段有强烈的吸收特性,而金属基材(如钢、铝)几乎不吸收红外光。通过测量红外光被油膜吸收的程度,即可推算出油膜的厚度。
该方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即光的吸收程度与吸收物质的浓度和厚度成正比。
主要功能
?1.非接触测量?:通过红外滤光技术,无需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即可获取油膜厚度数据。?
?2.高精度?:实验室标定后,可实现0.1μm级分辨率,适用于微米级油膜测量。?
?3.快速响应?:测量速度通常小于1ms,适合现场实时监测。
4.仪器利用油类物质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特征吸收特性实现厚度测量,核心逻辑可拆解为“发射吸收检测计算”四步:
5.红外光发射:仪器内置的红外光源(通常为近红外或中红外波段,如3.4μm附近,此波长是碳氢化合物CH键的强吸收峰,油类分子普遍含大量CH键,而金属基底对该波长红外光几乎无吸收),向被测金属表面发射稳定的红外光。
6.选择性吸收:当红外光穿过金属表面的油膜时,油膜中的CH键会吸收部分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吸收强度与油膜厚度呈线性正相关(遵循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A=k?d,其中k为油类物质的吸收系数,d为油膜厚度)。
7.信号检测:金属基底会反射未被油膜吸收的红外光,仪器的光电探测器(如红外光电二极管、CCD)接收反射后的红外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8.厚度计算:仪器内置的信号处理模块,通过对比“入射光强度”与“反射光强度”的差异,计算出油膜的吸光度,再结合预先校准的油类吸收系数(不同油种需提前标定),后换算出油膜的实际厚度。
工作过程
1.发射红外光
仪器内置红外光源(如卤钨灯或LED),发射一束宽谱或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到待测的“金属+油膜”表面。
2.光的反射与吸收
红外光照射到表面后,部分被油膜吸收,部分被金属基底反射回来。
油膜中的C-H键(碳氢键)在近红外波段有明显的吸收带,典型吸收峰位于:
约1.2μm、1.7μm、2.3μm或3.4μm(具体波长取决于油品类型)。
金属基底(如冷轧钢板)对红外光具有高反射率,但本身无吸收。
3.接收反射光信号
仪器的探测器接收从金属表面反射回来的红外光。
由于油膜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有吸收,反射光在这些波长处的强度会减弱。
4.双波长或宽带光谱分析
通常采用双波长法或多通道光谱分析:
测量波长(λ?):选择油膜强吸收的波长(如3.4μm)。
参考波长(λ?):选择油膜几乎不吸收的波长(如2.0μm或5.0μm)。
计算两个波长的反射光强度比值或吸收差值,消除基底反射率、表面粗糙度、距离变化等因素的干扰。
5.厚度计算与显示
根据预先建立的标定曲线(通过标准样品标定),将吸收信号转换为油膜面密度(g/m2)或等效厚度(μm)。
显示实时测量结果。
校准步骤
一、校准前准备
1.确认校准条件
环境温度:建议在15–30°C范围内,避免温度剧烈波动。
湿度:相对湿度≤80%,无结露。
无强振动、电磁干扰或气流扰动。
2.准备标准校准样品
使用已知油膜面密度(单位:g/m2)的标准样片,通常由以下方式获得:
厂家提供的标准油膜片(不同厚度等级)。
通过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自制:
取若干块洁净、尺寸已知的金属基板(如冷轧钢板)。
精确称重(精度≥0.1 mg)。
均匀涂覆油品后再次称重。
油膜面密度=(涂油后重量-涂油前重量)/基板面积。
常见校准点:0 g/m2(空白板)、0.1、0.3、0.5、1.0 g/m2等。
3.清洁仪器与样品
用无尘布清洁测厚仪的光学窗口,避免灰尘影响透光率。
确保标准样品表面清洁、无污染、无划伤。
4.预热仪器
开机预热15–30分钟,使光源和探测器达到热稳定状态。
二、零点校准(基底校准)
1.放置空白基板
将未涂油的洁净金属基板(面密度为0 g/m2)置于测量位置。
确保基板平整,表面无氧化、无油污。
2.执行零点校准
在仪器菜单中选择“零点校准”或“基底校准”功能。
启动校准,仪器记录该基底在测量波长和参考波长下的反射强度,作为基准值。
此步骤用于消除基底反射率差异、表面粗糙度等背景影响。
提示:每次更换基材类型(如钢换为铝)或长时间停机后重新使用,都应重新做零点校准。
三、多点标定(曲线校准)
1.依次测量标准样品
将不同已知面密度的标准油膜样片(如0.1、0.3、0.5、1.0 g/m2)依次放入测量位置。
每个样品测量3–5次,取平均值,记录仪器显示的测量值。
2.建立校准曲线
进入“标定模式”或“曲线校准”功能。
输入每个标准样品的真实面密度值。
仪器自动拟合测量信号(如吸收比)与真实厚度之间的关系,生成校准曲线(通常为线性或二次多项式)。
3.验证校准精度
使用一个未参与标定的中间值标准片(如0.4 g/m2)进行验证。
比较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如±0.02 g/m2)。
四、校准后操作
1.保存校准参数
将校准曲线保存至仪器内存,并命名(如“冷轧板-矿物油”)。
支持多组校准文件,便于不同油品或基材切换。
2.打印或导出校准报告
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样品信息、拟合方程、相关系数(R2)、误差等,用于质量追溯。
3.开始正常测量
切换至“测量模式”,即可对实际样品进行油膜厚度检测。
应用领域
1.钢铁工业
冷轧钢板生产:
实时监测轧制油、防锈油在钢板表面的涂布量,确保后续冲压、焊接、涂装工艺质量。
热镀锌/电镀锌板:
控制钝化液或防锈油涂层厚度,防止运输过程中生锈。
硅钢片生产:
精确控制绝缘涂层油膜厚度,保证电磁性能。
2.汽车制造
汽车板(冷轧板、镀锌板)质量控制:
检测车身用板材的油膜均匀性,避免冲压开裂或涂装附着力不良。
零部件涂油监控:
如发动机壳体、轴承、齿轮等在装配前的防锈油或润滑膜厚度检测。
3.铝加工行业
铝板带箔生产:
在轧制、退火、分切等工序中,监控轧制油或工艺润滑油的残留量。
亲水铝箔(用于空调散热片):
控制亲水涂层前的基油厚度,确保涂层均匀性和性能。
4.家电制造
冰箱、洗衣机外壳板:
检测预涂油层厚度,保证冲压成型和后续喷涂质量。
空调翅片:
监控铝箔表面油膜,防止亲水涂层失效。
5.机械与装备制造
精密零部件润滑膜检测:
测量轴承、导轨、齿轮等关键部件表面润滑油膜厚度,评估润滑状态。
防锈处理质量控制:
对短期防锈油膜进行定量检测,替代传统定性判断。
6.航空航天
飞机蒙皮、结构件:
在表面处理和装配过程中,监控防锈油或脱模剂的残留量,确保后续粘接或涂装可靠性。
7.科研与实验室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分析不同工艺参数(如涂油速度、张力、辊缝)对油膜分布的影响。
润滑油性能测试:
研究油品在不同基材上的铺展性、附着性及蒸发特性。
8.质量检测与认证机构
作为第三方检测设备,用于出具油膜厚度检测报告,符合ISO、GB、ASTM等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