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度电位仪
纳米粒度电位仪是化学领域用于表征纳米级颗粒体系的关键分析仪器,主要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电泳光散射(ELS)和静态光散射(SLS)技术,实现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分子量的精确测量。
优缺点
一、优点
?1.多功能性?:可同步测量粒径、Zeta电位等关键参数,适用于纳米材料研发、生物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2.高精度与稳定性?:采用动态光散射等技术,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强,满足科研与工业生产需求。?
?3.自动化操作?:支持自动化数据分析,操作简便,降低人工误差。?
?4.微量检测?:部分型号支持微升微量检测,适配低浓度样品。?
?5.高电导率适配?:cm-PALS技术可测量高电导率样品(如生理缓冲液体系),减少焦耳热干扰。?
二、缺点
?1.高浓度样品限制?:高浓度或团聚严重的样品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需复杂预处理。?
?2.多分散体系挑战?:复杂体系的数据分析难度较高,需专业人员操作。?
?3.设备成本?:相较于单一功能仪器,采购成本较高。?
?4.温度控制差异?:不同型号在温度控制精度及稳定性上存在差异。?
工作原理
纳米粒度电位仪的核心工作原理基于三种光散射技术:
1..动态光散射(DLS)
通过检测颗粒的布朗运动速度计算粒径分布,同步分析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因子(KD)。?
2..电泳光散射(ELS)
测量颗粒在电场中的迁移率,转化为Zeta电位值。?
3..静态光散射(SLS)
利用散射光强直接测定高分子物质的绝对分子量及第二维利系数。?
部分高端仪器还结合微电流检测系统记录单颗粒电脉冲信号,实现高精度测量。?
应用领域
1.纳米材料研究
用于表征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表面电荷特性及稳定性,帮助优化材料性能。?
2.生物医药领域
在药物研发中评估脂质体、纳米乳等制剂的稳定性,监测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聚集状态。?
3.环境监测
检测水中纳米污染物的表面电荷特性,评估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4.工业应用
适用于涂料、陶瓷浆料等胶体体系的分散稳定性监测,优化工业生产流程。?
5.基础科研
提供综合性表征方案,支持细胞外囊泡、病毒颗粒等微观体系的深入研究。